close

今天分享,《海稻米的願望》。

14074518_10206934245856237_1830742718_o.jpg

在造訪港口之前,不認識海稻米。以前其實對部落非常陌生,甚至只聽過「東海岸大地藝術季」,而不知曉「藝術Pakongko」。在論文決定寫港口部落後,它對我依舊只是個名詞,直到實際來訪。

第一次聽到,是在朋友口中,項鍊劇場。那時把它牢記在腦海裡,想像是原住民的那套表演方式,因著在海岸邊,替這一切增添迷人氣氛。在實際居住在「地方」,來到羅山以前,我真的很俗氣。雖然膚色健康,輪廓深邃,看似有幾分原住民的樣貌,但性格徹底不是野生的孩子。不喜歡曬太陽,不熱愛運動,喜歡看書,喜歡在室內。只是外表的健康,看上去煞有其事。

無聊到看了原住民創作,大抵沒有太多感覺。用漂流木的作品,也以為是大多數原鄉都必有的。直到後來,累積了更多知識,才懂得欣賞。重點不在單純的「藝術品」,其中的故事更是精彩;作品不能不放在環境之中,擺在哪裡,它成了不同風景。更重要的,是參與其中的人。

舒米‧如妮,給我一種特別的感覺,我說不上來,覺得脫俗,卻又懂世事。

我在瀰漫咖啡,挑了兩片DVD結帳。平時只有收藏書,沒有收藏DVD的習慣,在那裏時,大概被美景號召,也想以消費表達支持,便帶回家了。回家後,在我的小床上,用筆電插著外接光碟機看,聽不懂阿美語,但不打緊,反正有字幕。紀錄片從旁拍攝海稻米的復育過程,從引水開始。村子裡的人,動了起來。復育海稻米對大家來說,都是件太難的事,很容易興起放棄的念頭。但有的人為了保育生態,有的是為了不讓大財團,進到部落,蓋一間又一間的海景民宿;也有的,只是為了糊口。理念雖各自懷胎,但實踐上卻在共做一件好事。

舒米‧如妮宛如俠女,這麼形容應該貼切,盤著頭髮,女性化中帶有英氣。

畫面細緻的拍攝海稻米,從插秧到成稻穀的過程,光線的挪移,遠方是藍色海岸,綠黃稻穀與碧藍大海大自然的豐沛,讓人難以想像,「種稻」在這,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。紀錄片剪接的好,但敘事一點也不煽情。沒有太多悲情訴求,但要談的理念,卻直接指入核心。片長僅有四十分鐘,看完卻很撼動。

我凝聚出港口的個性了,在他們的豪放中,有著某種細緻。他們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,卻保有相當純良的心。就是這一點,打動了人。為夢想孵育,是溫柔的革命,他們不會拿著刀廝殺,卻會堅毅的站在樹下,保衛他們的家園。地方感如何塑造,就在這些細緻的設計之間。

那天晚上的音樂會,我和如妮坐在板凳上,聽著台上原住民社運天后巴奈和丈夫那布的合唱,我簡單訪問她。

我問她,怎麼選擇從都市回到部落了呢?她說:「通通失敗才回來的啦!」,她緩緩地說:「在台灣各地,回到鄉下的要素有三個:一個是要找到療傷的方法,一個是真正被親人逼著回來,另一個就是他看過全世界(不是全世界啦)他也許是有些頓悟、有些覺悟,然後回來。創造一些機會。」

鄉下,總有飽滿的力量。也許是在現代浪潮中,它保留了最後一絲純粹。我看著手上細緻的DVD,滿腦都是慶幸。還好有這群人,讓我不至於對全世界都失望。

海稻米Flying-V募資(已結束)

https://www.flyingv.cc/projects/7670

石梯坪水梯田復育計畫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baliw/

Youtube上也能看電影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GEjh2X2Jes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特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